凌晨5点的上海人才中心门口,我裹着加绒羽绒服缩在队伍里,哈气在口罩上结成小水珠。前面的阿姨捧着热豆浆,杯壁的温度透过塑料袋渗过来——这是她第三趟来补材料,上次因为社保基数差了200块,这次生怕劳动合同上的“岗位名称”和个税申报不一致。
三年前办居住证时,我坐在出租屋里算时间:7年社保、2年1.3倍基数、中级职称,像解一道数学题。可真正走起来,每一步都踩着“意外”:
去年公司换了财务,个税申报漏了一个月,我抱着税盘跑了三趟税务局,窗口小姐姐翻着记录叹气:“得补申报,还得让公司写情况说明——这会影响落户进度吗?”我没敢问,只盯着她敲键盘的手,指甲盖里还沾着早饭的葱。
今年3月提交材料,初审过了,复审突然卡了:“你19年换工作时,社保断了15天,得补‘离职证明+新公司入职函’。”可那家公司早倒闭了,我翻遍微信聊天记录,找到当年的HR,对方回复:“我早离职了,公章早没了。”那天我在咖啡馆坐了一下午,手机里循环播放人才中心的咨询录音:“断缴超过10天需提供……”
最熬人的是“等”。提交材料后的第127天,我每天早中晚刷三次“一网通办”,界面永远停在“区人社局审核中”。孩子幼儿园同学的妈妈凑过来问:“你们落户咋样了?我们家公示了。”我笑着点头,转身翻出手机里的学区房清单——总价500万的老破小,首付差20万,可没户口连看房资格都没有。
上个月妈妈打电话:“老家的学区房给你留着,实在不行回来?”我望着窗外的陆家嘴三件套,想起去年孩子画的画:纸上是东方明珠,底下歪歪扭扭写着“我的家”。挂了电话,我又打开人才中心的政策解读,把“激励条件”那栏再读一遍——“近4年累计36个月2倍基数”,可我去年刚升主管,工资刚够到1.5倍。
上星期终于走到“公示”环节,我盯着网页上的名单,手指划过每一个名字,直到看见自己的那一刻,眼泪突然掉下来。旁边的同事凑过来:“恭喜啊!”我笑着擦眼泪,想起三个月前为了补“公司近三年纳税证明”,我蹲在财务室门口等了两小时,HR甩来文件时说:“你们落户怎么这么麻烦?”
那天晚上回家,孩子举着幼儿园的作业跑过来:“妈妈,老师问我们家在哪里?我说是上海!”我抱着他,摸了摸书包里刚打印的“落户公示确认函”——原来那些冻得发抖的清晨、跑断腿的补材料、对着电脑刷新的深夜,都是为了让他的“家”,能多一个“户籍”的印章。
昨天路过人才中心,门口还是排着长队。有人抱着文件夹啃包子,有人举着手机拍排队号,阳光穿过梧桐树漏下来,落在每个人的脸上。我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办居住证时,攥着派出所给的回执单,站在地铁口给老公打电话:“我们要在上海扎根了!”
原来“扎根”从不是熬够时间的数学题,是每一次补材料时的深呼吸,是每回刷进度时的心跳,是孩子说“我是上海小囡”时,你愿意为这句话,再跑一趟税务局、再等一个月审核的勇气。
风里飘来隔壁早餐铺的葱油饼香,我摸了摸包里的“落户通知”,脚步比三年前更稳了——毕竟,所有的辛酸,都是给“家”的彩礼。